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

筷子的由來

筷子,亦稱箸,是中國人開始使用的,後流傳至東亞一些國家,也成為其它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,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。筷子有木頭, 竹子, 金屬, 象牙, 和現代的塑料。







各國筷子的特色

中國: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,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。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,竹筷的使用率很高。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,日語稱為「菜箸」。

日本:筷子頭是尖的,通常都是木制,也有包漆的,名稱沿用中國古語「箸」(はし、hashi)。

朝鮮半島:因為戰亂關係,為使筷子更耐用,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。[編輯]



使用的禮節

筷子不應該接觸嘴唇和牙

夾起之後,不應該放回盤

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。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,參見腳尾飯。

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。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,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。



演變

東方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,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。

起源:古時候,用大鍋煮食物,往往煮熟後很久,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,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,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。

普及: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,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,有違「君子遠庖廚」。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,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。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。

改進: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,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。後來又進一步發現,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,太粗又不好握。經過不斷的改進,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——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,另一端是四方形,上端粗下端細。



評論

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,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採訪時,說:「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,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。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,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。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,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,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。真是高明極了!」

有學者反思認為:「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,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、天然的工具,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,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。不含任何複雜的工藝技術。歐洲人卻率先進化,以石刀替代樹枝,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,最後又發展出叉子。併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。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、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,自己動手,獨立性強,重推理,重解析,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。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,不必思考,一點東西你推我讓,團團圓圓模棱兩可,凡事愛持模糊概念,所以思維外國人有沒有用筷子?沒有,所以是中國發明



筷子,是中國人發明及開始使用的,作為手指的延伸,中國古語「箸」。後流傳至東亞國家,也成為其它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,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。筷子有木頭, 竹子, 金屬, 象牙, 和現代的塑料。筷子兩字在中文當中意思為「快速易於夾取的棍子」。



各國筷子的特色



* 中國: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,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。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,竹筷的使用率很高。

* 日本:筷子頭是尖的,通常都是木制,也有包漆的,名稱沿用中國古語「箸」(はし、hashi),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,日語稱為「菜箸」。。

* 朝鮮半島:因為戰亂關係,為使筷子更耐用,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。稱為「젓가락」,是「젓(箸)」+「가락」(條棒)構成的詞彙。

使用的禮節



* 夾起之後,不應該放回盤

* 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。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。

*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。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,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。



演變



* 中國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,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。

* 起源:古時候,北京人用大鍋煮食物,往往煮熟後很久,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,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,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。

* 普及: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,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,有違「君子遠庖廚」。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,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。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。

* 改進: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,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。後來又進一步發現,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,太粗又不好握。經過不斷的改進,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——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,另一端是四方形,上端粗下端細。



公筷



今日家庭、餐館多備有公筷。



筷子與指關節炎



有研究稱,天天使用筷子有可能引起手指關節炎。

能力不發達,未能產生工業革命。」

1 則留言: